青春期泛指男女生殖器官發育時期,男生為十歲到二十歲,女生為八歲到十六歲。除了身體外表及器官有極大的轉變外,兒童青春期的心理也會有微妙的變化,如果忽略了兒童感受或處理不慎,就有可能影響其一生,因此父母絕對要留意!
身份認同
兒童在青春期最常出現的心理變化是自我認同。當他們經歷身體的巨大轉變時,他們的內心也會受到影響,看著鏡子,彷彿對自己很陌生,疑惑自己是誰?我將來要做甚麼?甚至想到我的生存意義是甚麼?
也會更在意自己的外表身型的變法,在尋求身份認同當中,或許會模仿長輩或某些明星,有時亦會自卑,因此更需要父母、師長、朋友之間的認同,兒童內心便會得到滿足及充滿自信。
自我中心
不少父母都會和兒童吵架,皆因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影響。兒童有了獨立思想後,開始質疑父母一直以來的決定,覺得成年人不明白他們,覺得自己已成熟,希望脫離父母控制,取得獨立的自主權,甚至因此而把內心封閉起來,期間會感到孤獨及寂寞,會覺得同輩比父母更了解他,導致朋輩影響出現。
父母應該了解兒童並不是故意與自己作對,只是因為青春期心理出現變化,所以要更多了解兒童想法,盡量不要強硬地否定他們,要循循善誘他們去正確的道路,也要尊重他們的決定。
情緒起伏
兒童的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,因此難以控制大腦的活動,十分影響心理狀況,青春期間,兒童更容易發脾氣,甚至易怒、容易暴躁、傷春悲秋等情緒,長期情緒起伏不定,或內外不致,很容易引起情緒病出現。
父母應該耐心接納兒童的情緒變化,不要過份責罵或吵架,多些聆聽及關懷他們的心聲,為他們的人生路上給予指引。
朋友影響
上文有提過「朋輩影響」,因為生活圈子一樣,相處時間多,想法又相似,有些兒童會覺得朋友比起父母更為重要,為了獲得朋友認同,不被同輩排斥,就會不自覺盲目地追隨潮流,導致自己放下原來的觀念及看法,效法別人的行為,是不少父母都會擔心「學壞」。
朋友或許是兒童最重視的事,父母並不能過份制止,但可以持續教導兒童朋友的標準,給予自己對朋友的看法,使他可以正確地認識好朋友。
對性困惑
由於身體的生殖器官發育,兒童都需面對性生理的轉變,如月經來潮、性興奮等,也會開始對異性有興趣,對戀愛有憧憬。對性困惑,對愛陌生,自然不懂如何處理感情事。兒童可能會在異性面前會急於表現自己,遭到拒絕後就會異常失落,甚至為情而做些讓自己受傷的行為。
性教育及戀愛觀,這些都是父母需要向兒童灌輸正確觀念的重要事,多些向兒童談論戀愛的八卦,或許兒童就會主動向你坦白傾訴。
根據台灣臨床心理中心臨床心理師林其瑾指,青少年進入青春期有兩種變化,包括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和大腦變化,令他們善變矛盾又難以捉模,情緒大起大落,令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慢慢疏遠。
青春期的大腦生理變化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定義,青少年的年齡層被界定在10到19歲,也 就是人生的第二個10年,也是大腦的「第二個關鍵期」。 青少年大腦的各個區域以不同步的速度在發展,其中語言、記憶和抽象思考等認知功能發展迅速,這使得青少年開始能言善道,是對知識吸收最快的時期。除了讀書外,認知訊息的處理能力也有明顯進步,包括明白事理、理解別人的感受、理解臉部表情訊息,以及觀點轉換的能力。
但是,由於涉及與衝動控制和情緒管理的大腦前額葉(prefrontal lobe)要到 20幾歲才逐漸成熟,因此青少年似乎看上去開始長大,但卻會為了好奇心而闖禍、衝動、冒險等,也容易沉迷某些不良嗜好,未有完全的自制力。
青春期的心理變化
青春期心理變化,主要來說就是開始尋求更多的自主性和自我認同。
自主性是指,他們希望遠離父母,踏出家庭,認識更多朋友,向外探索和建立外界的人際關係。自我認同指的是透過探索,去了解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,進一步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價值。
青春期心理變化去到晚期,會形成比較明確的自我認同,有比較穩固的價值觀和對於自己的期許,因此比較能抵抗壓力,更勇於作獨特的自己,朋友圈逐漸縮小到知心朋友,並開始探索親密關係。
面對青少年的青春期心理變化,家長也要隨時代進步,接納子女的不同。由於青春期心理變化很大程度取決於社會的語言文化、溝通方式、娛樂活動、興趣,甚至交友渠道、網路使用習慣等,與家長的青少年年代完全不同,因此應該保持開放尊重的心態,願意了解孩子的世界觀,才更能理解青少年的思考脈絡和行為選擇。
1.如何理解青少年的青春期心理變化?
關係是互相的,當家長更信任青少年,尊重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多聆聽孩子的意見,順著青少年的邏輯去分析利與弊,而非直接替他們做決定。比起命令,青少年會更加信服這個過程。
2.青少年青春期時有什麼需要避免?
最多出現家庭紛爭的原因是,父母不尊重青少年的隱私和界線。青少年會開始有自己的心事和秘密,家長應尊重孩子的隱私,包括:先敲門才進孩子的房間,不隨便批評他的朋友,不查看孩子的手機和書包等。
3.青少年說話傷人怎麼辦?
青少年有時候說話直腸直肚,但有可能也是表現情緒問題的一種。家長先別急著指責或是批評,盡量不動聲色、先聽懂青少年藏 在話語背後的感受和意圖。也許你會發現他說話的背後是委屈、難過或是傷心等情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