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着新冠肺炎爆發,很多商戶開始要求顧客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離和減少使用現金。雖然科學證據指出鈔票並不會傳播新冠肺炎,但大眾對此的擔心卻有增無減。南韓和中國的銀行更為了阻止疫情蔓延而對鈔票進行消毒隔離。這種緊張氣氛再加上消費模式的轉變,正好提高了電子支付的普及性和使用率。不過,即使Apple Pay、Google Pay、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電子錢包日漸普及,它們本身卻並非電子貨幣,所以不會對現有貨幣的流通量造成巨大影響。
危機中的貨幣轉機
倡議世界各國設立中央銀行的國際結算銀行(BIS)在4月份的公報中指出,新冠肺炎的疫情可能加快電子貨幣在全球各地的發展,其中包括央行電子貨幣(CBDC)的誕生。無他,危機往往是結構性轉變的催化劑。
舉例來說,2009年在韋斯特貝亞(Västberga)發生的「G4S直升機搶劫案」令瑞典快速轉型為無現金社會。一連串在商店、銀行甚至巴士上發生的劫案,令瑞典政府不得不減低市面流通的現金量,以保障工人的安全。自始,瑞典的現金使用量一直下降,由2010年的39%跌至2018年的13%。到目前為止,全國大約20%的零售商不再接受現金付款。
2017年,瑞典央行Riksbank已宣佈會推行電子貨幣的試驗計劃,以了解電子克朗(e-krona)的可行性。最近,Riksbank更與Accenture合作,務求解決電子克朗一些技術層面的問題。該計劃所得的結論之一,就是新電子貨幣會以區塊鏈(blockchain)技術為基礎。然而,根據早前試驗計劃的報告,電子克朗將會採取中心化的管理模式,確保央行能嚴格控制貨幣的供應量。
中國的電子貨幣測試
有意推行電子貨幣的中國,最近在深圳、成都、蘇州和北京效區雄安進行了電子人民幣的封閉測試,但詳細情況仍有待公佈。
獲中國央行人民銀行支持的電子人民幣,是正式的國家貨幣。不過,這個主權電子貨幣不會像比特幣(Bitcoin)等傳統加密貨幣那樣採取去中心化(decentralization),而是會由中央銀行管理和發行。另外,電子人民幣據稱會採用非對稱加密(公鑰/私鑰)和智能合約,除了有「可控匿名」的好處,更可以防止偽造。
電子人民幣的中央化設計,讓中國政府能全面加強貨幣流動和交易的監管。此外,中國人民銀行已就電子人民幣登記超過50項專利,並計劃透過商業銀行分發電子貨幣。人民銀行亦在研發新的系統來追蹤電子貨幣的流動。
新冠肺炎疫情和環球央行減息潮,為中國推行電子貨幣提供了百年難遇的良機。至於電子人民幣背後的目的,無非是要增加流通性,讓人民幣成為像美元那樣的全球貨幣。此外,中國也期望擊敗市場上的私營競爭者,如Facebook的Libra,確保國家的金融安全。因為中國政府相信,任何不經由政府或央行發行的電子貨幣,都會對國家主權造成衝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