癌症中醫調理

早前智叔病逝,隨即引起大家對胃癌的關注。胃癌是香港常見癌症的第六位,香港的發病年齡集中於40至50歲,以男性患者居多,胃癌初期無明顯病徵,大部分人發現時已屆中、晚期。由於無論任何期數,單一手段治療有局限,中西結合,透過中醫調理癌症患者體質,增強抵抗力,降低化療副作用,已被視為近年治癌的新方向。癌症中醫調理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
註冊中醫師張琛指,在中醫角度,胃癌成因主要是「飲食自倍」,即吃太多精製、不健康食物,加上食無定時,影響消化,造成腸胃乃傷。其次是情緒引致,憂思傷肝,肝氣鬱結,積聚體內產生毒素,容易誘發癌變。張醫師表示,不少來求診的長者,最初以為自己消化不良,沒想到去醫院檢查後,竟確診是胃癌,西醫指需要做手術切除胃部。

過往癌症患者大多依賴西醫的治療,中醫只能看作輔助。然而,事實上,西醫的抗癌治療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副作用,會損害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,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。而中醫藥則可調理癌症患者的體質,扶正固本,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功能,改善生活質素,其角色不容忽視。癌症中醫調理正越來越重要。

中醫對於癌症的認識及角色,在很早之前就有記載,古醫書指引起癌症患腫瘤的是一種特殊的毒邪,是由於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、飲食勞倦等各種病因長期作用於機體,使經脈阻滯,氣血不和,臟腑失調,濁邪積聚所致,而透過中醫調理及治療癌症也早有根據。張醫師認為:「中醫在每一階段都能發揮抗癌、強身及保健功效,也能強化抗癌藥物的療效,減低化療的副作用。我曾經有名患者,經西醫判定僅餘數個月的壽命,但他仍然堅持不繼續進行治療,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生活,他對生命的堅持令我深受感動,於是我也用了各種中醫療法為他調理身體及治療,最終,他實際的存活期,比西醫當時預計的時間更長。」癌症中醫調理幫助患者延長壽命。

癌症中醫調理

caption: 註冊中醫師張琛表示,抗癌藥材宜處方複方組合,再配合癌症期數及西醫治療方案。

癌症中醫調理 扶正祛邪帶瘤延年

中醫抗癌其中一個療法稱為「帶瘤延年」,不僅要病人活得更久,也要活得好。關鍵是不宜做過度的化療,並盡量保存器官,以吸收養份。就胃癌而言,切除半胃,跟切除全胃的效果已有很大差別。而中醫調理及治療癌症時,會使用補益、清熱解毒、以毒攻毒、活血化瘀及化痰消積五大類藥材,如專治胃癌的蒲公英及百花蛇舌草,就屬於清熱解毒類;而蟾皮也對治胃癌有療效,但屬以毒攻毒類。癌症中醫調理利用中藥調理體質。

張醫師表示:「由於蟾皮含毒性,中醫會按患者體質狀況,配搭清熱解毒類及補益類藥材一同使用。毒性中藥需恰當的藥材泡製及事前處理,同時要定期化驗去追蹤其安全性及療效。」

癌症中醫調理

caption: 蟾皮、螻蛄及蜣螂蟲等以毒攻毒類中醫藥可調理癌症患者體質。癌症中醫調理以毒攻毒。

她又提醒,中醫調理及治療癌症的藥方不僅要配合癌症期數及西醫治療方案,還要根據病人體質狀況不時改變。「中藥跟西藥相似,長期服用會產生抗藥性,所以不能抄條藥方連續服用,效果會大減。」癌症中醫調理要針對個體差異制定藥方。

中醫四階段調理、治療癌症

胃切除手術前準備:初期胃癌患者可切除位於胃黏膜等部位的癌細胞,中醫在此階段可透過中醫藥治療方案調理癌症患者體質,使之能承受腫瘤或胃部切除手術。張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磁力共振等驗身報告,以及西醫建議的治療方案作評估,以制定術前準備的中藥治療方案。「這階段主要採用補益類中藥,如北芪、人參、黨參、白朮、淮山、雲芝及靈芝等,但不會增加出血風險,適合有長期病患、體質底子較差的病人,在兩、三星期內以中藥快速提升免疫力。」癌症中醫調理可幫助手術前體質調理。

術後兩星期:病人在手術後由於胃部結構改變,通常出現脹氣、嘔吐、腸道蠕動緩慢、腹瀉或腹痛等副作用,消化功能亦會變差,嚴重的甚至會易虛脫或出現低血糖,中醫可以用內服中藥或湯水形式改善體質、恢復體力,同時舒緩胃部不適。癌症中醫調理可緩解手術後不適。

張醫師建議,可煲松茸養胃補氣湯飲用,增強病人抗病能力,提高生活質素,一星期可飲三日,但腹瀉腹痛者不宜飲用。

松茸養胃補氣湯

癌症中醫調理

材料:姬茸菇 20克;太子參60克;陳皮 10克;蟲草花 30克;山藥 30克;龍眼肉 30克;紅棗 6克;木耳 20克;灸甘草 6克;瘦肉 適量

做法:材料浸泡及洗淨後,加水放進鍋內,大火煲滾後轉中小火煲約2小時,即可飲用。

備註:湯水未必適合每個人體質,建議飲用前請向中醫師查詢

癌症中醫調理

caption:張醫師認為在化療前後服用中藥,可助患者捱過化療。

化療前後:術後四星期如身體情況許可,可做化療前準備,提升白血球指數。中醫在這階段介入可改善病人的脾胃機能,連帶也能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。有不少癌症患者在化療後因副作用及身體上的痛楚令食慾大減,心情變得抑鬱,部分人更承受不了化療太強烈的副作用,想放棄治療。張醫師指出:「我們中醫醫身也醫心,中醫調理及治療癌症的大原則,是透過改善病人體質、食慾及情緒,減低化療的副作用,讓他們能有更強的抵抗力,使其有力量積極地完成治療。」

這階段的中藥處方以不影響肝酵素為用藥原則。由於化療會令白血球同血小板降低,化療後病人或會出現噁心、嘔吐、頭暈,身體較虛弱,所以在化療前後用中藥,可修補病人受損的正常細胞,將化療副作用降到最低。她建議化療三、四天後可煲參芪升白補血湯飲用,一星期可飲三日,但發燒者不宜飲用。

參芪升白補血湯

癌症中醫調理

材料:黃芪 30克;黃精 10克;黨參20克;白朮12克;陳皮 10克;紅棗 8克;花生衣 30克;山藥 20克;當歸 8克;灸甘草 6克

做法:材料浸泡及洗淨後,加水放進鍋內,大火煲滾後轉中小火煲約2小時,即可飲用。

備註:湯水未必適合每個人體質,建議飲用前請向中醫師查詢

康復期:張醫師會要求病人定期進行身體檢查,包括抽血檢查、影像檢查 (如:超聲波檢查、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)或檢測腫瘤標記,以確定中醫治療是否精準有效。即使西醫已表明病人已康復,仍建議病人每月帶同最新檢查報告覆診,按其當時體質狀況,處方增強免疫力、排毒或調理情緒的中藥,每月服七至十日作為保健,以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。

此外,胃癌病人會有心脾兩虛,肝胃不和,肝血不足,導致睡眠質素很差。酸棗仁、龍眼肉、小麥、阿膠、百合及麥冬等中藥有助滋補,改善情況。但如病人感煩燥心火盛,就宜服清心火中藥如竹葉、燈心草。

中醫調理及治療癌症時,除了內服也有外用法,如外敷或納米薰蒸,透過皮膚吸收,以舒緩痛楚。張醫師表示,如胃癌屬早期,可在胃俞穴、脾俞穴、三焦俞、肝俞或中脘,外敷帶毒性的中藥。若癌細胞已擴散至全身,局部外敷已無效用,只能靠內服中藥、薰蒸及泡中藥浴去做減痛治療。

張醫師又認為,抗癌之路雖然艱辛,但隨著各種新的治療方式出現,以及中藥在現代醫學中有越來越多具療效的實證,中醫調理及治療癌症,既可成為患者的前鋒,又可以是後衛,能給癌症患者多一個延長生命週期的選擇,她期望能藉著中西醫結合,為患者尋找最佳治癌方案,籲不論是初期或晚期的患者,也切勿輕言放棄。

了解更多:https://bit.ly/3tVhRe5

 

#癌症中醫調理 #腫瘤醫師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