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喬布斯病」多延症 神經內分泌腫瘤化療手術知多啲

蘋果創辦人喬布斯當年因神經內分泌腫瘤離世,因而世人開始多認識甚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。其實人類體內具有分泌激素和荷爾蒙功能的神經內分泌細胞,在產生惡性病變後,後來形成神經內分泌腫瘤。如及早發現神經內分泌腫瘤,進行手術或化療,有助提升患者的存活率。但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病徵並不明顯,多數只會出現腹痛、盜汗、心悸等症狀,患者難以直接聯想患癌風險,往往因而延醫。

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指,神經內分泌腫瘤可分成功能性及非功能性,前者較常出現荷爾蒙相關症狀,例如腹瀉、潮紅,胃潰瘍等,患者需要更迫切去治療。他解釋,若患者體內所分泌的荷爾蒙會導致其血糖過高,不及時控制下,他的內分泌情況會轉差。

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大部分屬非功能性

不過大部份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屬於非功能性,患者早期幾乎沒有病徵,醫生計劃治療前,亦需要視乎患者的病徵,例如有否破壞其他器官、腫瘤的大小有否壓住其他器官、腫瘤擴散的地方有否構成危險。若患者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生長在頸骨的第一節,屬於非常危險的地方,即使沒有沒有症狀,亦需要盡快為他提供治療。

根據本港有數據顯示,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病人數有持續上升的趨勢,在二零零四年至二零零九年期間,由每百萬人的三百八十人,上升至每百萬人的四百零六人。張醫生推斷,確診數字上升或與病理專家對此病的意識提高所致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,所有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都有惡化的潛在力,並將其分為三類,級數越高代表分化的情況越差。

首選手術切除 其次處方藥物控制腫瘤狀況

張醫生直言,根據其臨床經驗,大部份的患者確診時都屬於晚期。要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,可透過手術、化療及藥物治療。其中手術切除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,需要視乎患者的腫瘤有否擴散。若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體積不大,可以用腹腔鏡手術切除。

至於化療方面,張醫生指,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初期的生長速度較慢,化療的治療效果未必理想,以高劑量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單獨或合併標靶藥物會有較好反應。若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晩期,腫瘤分裂速度快,使用化療的效果會較理想。他提醒,要制定治療策略,需要詳細的病理分析,選擇最適合的方案。

張醫生續指,若患者所分泌的荷爾蒙會影響生活質素,例如長期胃潰瘍,即使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地方,醫生也會考慮進行手術,將患者的胃部切除,以紓緩患者的症狀。此外,醫生亦會根據患者的病情的評估決定處方標靶藥物,主要有mTOR抑制劑及TKI抑制劑。

PRRT鎖定腫瘤位置 釋出放射性藥物殺死腫瘤

若上述治療方法的成效不佳,現時可透過最近肽受體放射性核素療法(又稱,標靶放射性核素治療,下簡稱PRRT),為患者控制病情。張醫生指,大部份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患者,腫瘤表面有生長抑素受體(SSTRs),PRRT可識別SSTRs,透過靜脈注射到血液中,再將附帶的放射性核素滲入腫瘤位置,並釋出伽瑪射線,造成神經內分泌腫瘤細胞死亡。

PRRT鎖定腫瘤位置

張醫生續指,其中一款放射性核素Lu177已獲研究證實,結合低劑量體抑素類似物的治療,可以減低八成病情惡化或死亡風險。而患者接受首次PRRT治療後,需按患者的情況,安排最多三次的劑量、每次治療至少相隔八週;若患者出現不良反應,則可延長最多十六周。他指,此藥已正式在港註冊使用,並已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(FDA)及歐盟歐洲藥品管理局(EMA)批准使用。

由於體內的放射性藥物幾乎只會透過腎臟排出,為了保護腎臟,注射之前、期間及之後,醫護人員會為患者提供氨基酸注射,張醫生指,這可能會引起患者噁心及嘔吐,故注射氨基酸前會注射止嘔藥來管理相關症狀。此外,患者完成PRRT後要飲用大量水份,以便促進過內的放射性藥物排出。而且相關藥物涉及放射性,雖然預期對家人及公眾的健康風險較低,但仍需採取預防措施,包括避免與同住人、孕婦及小孩有近距離接觸最少七天。

張醫生提醒,不同治療方案各有好處及副作用,患者應與醫生詳細商討後,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。

此文章內容由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寬耀醫生提供。

 PRRT鎖定腫瘤位置